阿尔巴尼亚介绍 Republic of Albania (ALB)ALB阿尔巴尼亚国旗 阿尔巴尼亚语言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欧洲国家
Republic of Albania (ALB)
首都:地拉那 ┆ 官方语言:阿尔巴尼亚语 ┆ 面积:2,381,700平方公里
主要货币:列克 ┆ 国际电话区号:355
阿尔巴尼亚简介
阿尔巴尼亚面积2.87万平方公里,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北接塞尔维亚和黑山,东北与马其顿相连,东南邻希腊,西濒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长472公里。山地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3/4,西部沿海为平原,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主要民族是阿尔巴尼亚族,全国通用阿尔巴尼亚语,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
阿尔巴尼亚概况
阿尔巴尼亚,全称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面积为28748平方公里。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北接塞尔维亚和黑山(南斯拉夫),东北与马其顿相连,东南邻希腊,西濒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长472公里。山地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3/4,西部沿海为平原。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亚人的后裔。公元9世纪以后,分别受到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1190年建立独立的封建制公国,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告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法等国军队占领,1920年阿再次宣告独立。1924年成立资产阶级政府,1925年成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索古为国王直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3年德国法西斯侵入)。1944年11月29日,阿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夺取政权,并解放全国。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76年修改宪法,改称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7:5。旗地为深红色,中央绘有一只黑色的双头鹰。阿尔巴尼亚号称“山鹰之国”,鹰被认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
阿尔巴尼亚人口313.4万(2005年),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少数民族主要有希腊族、马其顿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等。官方语言为阿尔巴尼亚语。7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20%信奉东正教,10%信奉天主教。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全国一半的人口依然从事农业种植,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国外工作。国家面临的严重经济问题包括了高失业率、政府高官的腐败问题以及有组织犯罪。阿尔巴尼亚接受外国的经济援助,主要援助国有希腊和意大利。出口较少,进口主要来自希腊和意大利。进口货品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经济援助和在国外工作的难民所带回来的收入。
阿尔巴尼亚主要城市
地拉那: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Tirana)是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地拉那区首府。位于中部克鲁亚山西侧盆地,伊塞姆河畔,东、南、北三面环山,西距亚得里亚海岸线27公里,正处在肥沃的阿尔巴尼亚中部平原的末端。平均气温最高23.5℃,最低6.8℃。居民大部分是穆斯林。
地拉那最早在17世纪初期由一个土耳其将军所建,他为了吸引移民,建立了清真寺、面包点心店和浴池。随着交通发展和商队来往的增多,地拉那逐渐变成了一个商业中心。1920年卢什涅会议决定把地拉那定为阿尔巴尼亚的首都。1928至1939年佐格一世王朝统治时期,曾雇请意大利建筑师重新规划了地拉那的城市建设。1939至1944年德国和意大利对阿的占领结束之后,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于1946年1月11日在地拉那宣告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拉那在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下进行了大规模扩建,1951年建成了水电和热电站。现在地拉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和主要工业中心,有冶金、拖拉机修理、食品加工、纺织、制药、化妆品、染料、玻璃、瓷器等工业。地拉那附近有煤矿。有铁路连接都拉斯等地,有国际航空港。
全市树木掩映,有公园和街心花园200多处,数条林荫大道从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向四周辐射。1969年,在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23周年纪念日之际,为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树立的铜像在斯坎德培广场落成。广场附近有清真寺(1819年建成)、索古王朝的王宫、民族解放战争博物馆、俄罗斯式建筑文化宫和国立地拉那大学。城市东部和北部的主要部分是旧城区,那里大多是具有传统特色的老式建筑。市内有剧院、博物馆和音乐厅。市东郊的达埃蒂山,高1612米,建有占地3500公顷的达埃地民族公园,周围建有人工湖、露天剧场和休养所等。